審(認)定編號
國審玉20000007,鄂審玉2006001,陜引玉2015015號,(湘)引種[2019]第1號
品種權號
CNA 19990061.2
品種主要性狀
●生育期情況:
該品種在山東萊州生育期110天,全生育期需有效積溫2600℃;在湖北省生育期105.4天,比華玉4號短2.7天;在陜西省榆林春播生育期130天左右。
●籽粒品質:
在黃淮海夏玉米區和吉林省、遼寧省、河北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春玉米區籽粒黃色,馬齒型,粗蛋白含量9.14%,粗脂肪5.02%,粗淀粉72.74%,賴氨酸0.36%;在湖北省粗淀粉(干基)含量74.38%,粗蛋白(干基)含量8.81%,粗脂肪(干基)含量4.67%,賴氨酸(干基)含量0.29%;在陜西省榆林春播區粗蛋白8.57%,粗脂肪4.95%,粗淀粉73.8%。
●其它性狀:
在黃淮海夏玉米區和吉林省、遼寧省、河北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春玉米區株高246-330厘米,穗位高79-150厘米,全株葉片19-20片,果穗長筒型,穗長25厘米左右,穗行數16-18行,穗軸紅色,馬齒型,籽粒黃色,千粒重400克左右,出籽率84%左右;在湖北省株型半緊湊,株高和穗位適中,根系較發達,抗倒性較強。果穗長筒型,穗軸紅色禿尖較長,部分果穗的基部有缺粒現象;籽粒黃色,中間型籽粒牙口較深,出籽率較高,千粒重較高。區域試驗中株高247.2厘米,穗位高95.2厘米,果穗長18.8厘米,穗行15.4行,每行34.4粒,千粒重324.9克,干穗出籽率86.3%;在陜西省榆林春播區株型緊湊,株高260厘米左右,穗位高100厘米左右,全株葉片數19-20片,雄穗綠紫色,花絲粉紅色。果穗長筒型,穗長25厘米左右,穗行16-18行,穗軸紅色,馬齒型,黃粒,千粒重400克左右,出籽率84.0%。
適應性
●抗性表現:
該品種在黃淮海夏玉米區和吉林省、遼寧省、河北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春玉米區抗玉米大斑病、莖腐病,輕感絲黑穗病;在湖北省抗病性鑒定為大斑病1.7級,小斑病2.35級,青枯病病株率6.8%,紋枯病病指29.4,倒折(伏)率18.1%;在陜西省榆林春播區莖稈堅韌,高抗倒伏,高抗莖腐病、穗粒腐病和大、小斑病,黑粉病,陜西夏播區表現抗蚜蟲,抗玉米螟,活稈成熟。在湖南省高抗大斑病,中抗紋枯病、小斑病、莖腐病。
●產量表現:
1998、1999年參加國家玉米區試,兩年區試平均畝產656.9公斤,平均比對照掖單13號増產8.4%。
1999年在吉林、遼寧、內蒙古安排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52.9公斤,比當地對照品種増產14.0%。
1998、1999年參加陜西省玉米區試,分別比戶單4號增產4.4%(居第四位)和10.7%(居第一位)。陜西省榆林春播區引種試驗平均畝產881.9公斤。
2004-2005年參加湖北省玉米低山平原組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6.41公斤,比對照華玉4號增產1.82%。
品種適宜種植區域
適宜在吉林省、遼寧省、河北省、內蒙古東南部、陜西省榆林春玉米區和黃準海夏玉米區推廣種植;適宜在湖北省低山、平原、丘陵地區作春玉米種植;適宜在湖南省長沙市、衡陽市、邵陽市、岳陽市、常德市、益陽市、椰州市、懷化市的適宜地區種植。
種植季節
黃淮海夏播區6月1日至6月25日;吉林省、遼寧省等省及陜西省榆林春播區4月25日至5月10日;湖北省3月10日至3月31日(部分區域咨詢當地農技站后可提前或延后播種)。
主要栽培措施
●播種方式:使用單粒精量播種機或手工單粒播種。
●合理密植:建議每畝保苗3500-3800株,足墑播種,一次保全苗。
●水肥管理:注意氮、磷、鉀的配合施用,施好基肥,輕施種肥,重施攻穗肥,酌施攻粒肥,澆好大喇叭口期至灌漿期的豐產水。
風險提示
1.出苗后及早及時打藥,防治灰飛虱,減少粗縮病的發生。
2.大蒜、土豆、油菜、蔬菜地或其他粗縮病重發區作物收獲后不宜早夏播,應錯過粗縮病嚴重侵染期,一般要求在小麥收獲后適期播種。
3.在絲黑穗病、粗縮病、青枯病、銹病、紋枯病、小斑病、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蟲害重發區慎用。
4.本產品遇到高低溫等惡劣氣候有可能導致生長異常;遇到大風有可能倒伏;若遇病蟲害大爆發、高低溫、倒伏問題請及時咨詢當地農技部門進行綜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