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規劃》解讀 ——解讀《“十二五”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規劃》 “國家重大創新基地是指以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為宗旨,以促進創新鏈各個環節緊密銜接、實現重大創新、加速成果轉化與擴散為目標,設施先進、人才優秀、運轉高效、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新型創新組織。” 3月1日,科技部、國家發改委正式發布的《“十二五”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規劃》(簡稱《規劃》),對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如此刻畫。 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是適應我國發展需求的新舉措 科技部很早就開始關注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問題。2007年,科技部對如何提高科技自身發展能力進行了專題調研,此后又相繼就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布局與管理等問題開展了研究。2009年6月,《科技創新能力及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研究》列入“十二五”科技發展專題研究課題。這些成果為《規劃》的出臺提供了豐厚的智力支持。 “推進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是適應國際競爭環境、國內轉型發展要求和科技創新規律的一項新舉措。”科技部計劃司副司長蔡文沁對記者說。 他分析指出,當前國際競爭焦點日益從經濟社會向科技前移,新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變革步伐加快,全球科技創新日益呈現出開放性和系統性的新特點,更加強調創新要素的流動與創新資源的集成配置。我國則正處在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需要有效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探索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模式。 “雖然我國已經圍繞各領域發展需求在創新鏈各環節布局建立了一大批創新載體,部分創新載體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這些載體大都還是在點上發揮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這就要求我們重新審視以往的工作,需要在更高的層次匯集科技力量,按照創新發展的要求整合各類科技創新載體。”蔡文沁說。 關注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很多研究單位與科技部不謀而合。 近些年,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簡稱有研總院)一直在尋找新的創新模式和新的價值空間。有研總院院長張少明對記者說:“計劃經濟條件下,有研總院主要干了兩件事,一個是研發了64種有色金屬元素的提取工藝,為我國有色金屬工業體系的建立和國防軍工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另一個是建立了有色金屬工程技術的研發體系。新形勢下的有研總院新的價值空間到底在哪?怎樣才能在滿足國家戰略需求,滿足市場需求?” “有研總院提出的問題很具有代表性。”蔡文沁對記者說,科技創新的復雜性使得創新難度不斷加大,同時現在的體制機制又約束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效能的發揮。因此,很多科研機構都希望在既有創新平臺上,通過運行和管理制度創新來擴大創新載體的邊界和功能,促進跨領域的技術擴散和成果轉化,提升創新的效率。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核心是解決三“不”問題 “調研中,專家們一致認為創新載體之間不協調、創新資源不統籌、創新能力不整合是制約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中國科技成果研究會理事長、《規劃》研究專家組成員黎懋明透露。 據初步統計,目前我國各類國家級創新載體不少于20類,數量超過2500個。但是,這些創新載體尤其是面向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化的創新載體,主要是選擇優勢學科或細分行業建立起來的,強調的是“專”、“精”、“細”。這些創新載體的創新資源缺乏集成,還沒有形成高效的協同創新機制。 “單個創新載體的強勢并不能確保整個創新系統有足夠高的效率,只有當各創新載體產生廣泛的關聯和互動時,才能保證系統效率。我國創新載體間的封閉與隔離影響了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的流動,也影響了創新成果的推廣和擴散。”蔡文沁說。 很多數據證明了這一點。比如,我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流動人員比例在25%左右,并且主要是在讀研究生和博士后,面向外單位的客座研究崗位較少。再如,2008年我國科技論文數達到47.2萬篇,居世界第二位,其中SCI收錄的就占全球的9.8%。但《2008年WIPO專利報告》顯示,我國居民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僅占全球的1.2%-1.5%,與論文在全球的比例反差很大。 “創新效率不高的原因是什么?是‘封閉’‘重復’‘分散’。”張少明舉例說,材料領域全國共有200多家機構,幾乎所有的工科類高校都建有材料學院。許多相同或類似的項目,從不同的管理部門中申請經費支持,“經費投入相對分散,一些項目重復研究,研發資源整合不到位,怎么會有很高的創新效率?” “《規劃》的目標很清楚,就是要有效解決現有創新載體存在的系統封閉、資源分散等問題。”蔡文沁告訴記者,國家重大創新基地通過促進創新鏈上相關創新載體的縱向和橫向集成,充分發揮現有創新載體的優勢和能力,推動創新鏈各環節的緊密合作,加強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快速提升綜合創新能力和效率。 理解國家重大創新基地,需要強調的三個關鍵詞 什么是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它與過去的創新載體有什么區別? 蔡文沁指出,認識和把握國家重大創新基地的內涵,需強調幾個關鍵詞:一是“國家”,國家重大創新基地是從全局的高度,突出反映國家戰略需求,能代表國家最高創新能力,能牽頭主持國家重大科技創新活動的新型創新組織。 二是“重大”,是指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要突出長期性、綜合性、完整性,國家重大創新基地應具備長期可持續的創新能力,綜合涵蓋多個相關學科領域,具備研發、產業化和技術擴散等全鏈條的創新能力,通過集聚大量優秀科研人員和先進科研設備設施,跨學科組織實施重大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 三是“創新基地”,是指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具有匯聚資源、集聚人才、持續發展的機制,能夠源源不斷地產出重大成果并擴散應用,同時引領重點領域和行業的科技進步。 在最初的調研中,專家和科技工作管理者對國家重大創新基地的理解并不一致。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段小華博士參與了《規劃》起草的全過程。他告訴記者,有些人認為,現有的帶“國字頭”的創新載體都代表本領域的頂級水平和能力,應該算是國家重大創新基地,比如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還有人認為,像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樣有地域空間的產業化園區才是。經過多次研討,《規劃》起草小組達成共識,國家重大創新基地作為規劃中的新型組織,不能與現有創新載體并列分析,它是在國家層面根據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需求綜合集成建設的。 業界廣為關注的是,《規劃》一經發布,會不會在為數眾多的創新載體之外,又全新建立一批冠以“國家級”名頭的創新載體。 蔡文沁指出,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不是另起爐灶,從頭開始,也不是對現有創新載體的簡單翻牌,而是以增量投入帶動存量協同,最終實現整體協調發展。因此,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是在現有創新載體的基礎上,根據創新鏈和產業鏈互動發展的需要集成、重建的過程。 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很難用統一的模式來建設 “過去在實施不同時期的科技發展規劃,在科技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研發實力強的院所、高校、企業整合其內部科技資源,建設了一批在行業有影響力的創新基地。” 黎懋明說。 那么,如果這些創新載體向上延伸、向下拓展,是不是就可以形成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專家組最初在華中科技大學調研時希望找到一家為主、多家參與的建設模式。隨著調研的不斷深入,他們發現,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創新規律不同,面臨的問題也不同,很難用一個模式來統一建設。 段小華說:“從理論上講,國家重大創新基地應當是整合全創新鏈的,這樣才能讓創新成果最終在市場上實現其商業價值。”但在現實中,實現全創新鏈的整合很難。事實上,根據創新成果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與工程化、產業化等創新鏈不同環節擴散的特點,集成創新鏈某一環節或某幾個環節上的創新載體也能夠形成不同類型的國家重大創新基地。 最終,經廣泛調研和研究,《規劃》提出從五個層面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基礎性、公共性國家重大創新基地、面向重點工程的國家重大創新基地、面向農業的國家重大創新基地、面向新興產業的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和面向傳統產業的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在黎懋明看來,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直接影響力和推動作用的是后四類。 “基礎性、公共性國家重大創新基地更多地體現支撐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更堅實的基礎性、公共性平臺,具體建設中可能更多的是對現有創新載體實現橫向聯合。”黎懋明告訴記者。 集成各類創新載體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的過程中,不同領域內創新載體結合的緊密程度和創新資源的集聚特點也不盡相同。據此,《規劃》起草小組歸納出三種建設模式:一家為主、多家共建和聯盟組建。 “聯盟只是一個過渡狀態,希望能夠以聯盟為基礎,逐步向理事會、多家共建的方向發展,讓各成員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段小華說。 機制創新是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的關鍵 蔡文沁指出,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最關鍵的就是做好機制創新。只有通過機制創新,將現有創新載體有機銜接,實現創新資源的集成共享和創新要素的流動聚集,才能更好地發揮前期投入建設的各類創新載體的作用,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 今年5月,有研總院將在北京懷柔建設新的研發和中試基地。此前,有研總院在國際著名管理咨詢公司的指導下,制定了新的發展戰略,對創新模式進行了探索。“過去,我們的研究人員既要爭取項目,又要做研發;既要搞管理,也要跑市場。精力非常分散。結果科研沒搞好,產業也沒有做大做強。”張少明認為,要建設新的共性技術、前瞻性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平臺,懷柔基地要把有研總院的綜合優勢發揮出來,通過引入市場機制,使研發的界面和目標更加清晰。不再讓科研人員承擔利潤指標,評價他們的標準是研發的成果是否被市場所認可。 “總體上講,有研總院屬于內部資源整合和運行機制的調整。各部門、各環節之間的利益比較容易協調。但是要對隸屬于不同管理部門的創新載體進行協調,這個難度就非常大。”黎懋明認為,統籌協調不同利益主體不能依靠行政手段,而要用市場的機制。 “過去,有研總院有很多重大創新成果,可是收入很少,研究人員并沒有發財。人家說我們是拿著金飯碗要飯吃。”在張少明眼中,未來的有研總院不光要會創造價值,還要能捕獲價值和傳遞價值。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把研發平臺、孵化平臺和面向市場的公司有機連接起來,形成技術創新的生態系統。“這個連接是通過資本來實現的。創新基地是開放的、市場化的,這樣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張少明說,轉制院所怎樣面向市場走出一條新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有研總院愿意成為“吃螃蟹”的,“希望國家給予引導和支持”。 作者:科技日報張晶 文章來源:http://www.stdaily.com 2013年04月21日 |